校准耐划痕针测试仪的载荷系统,核心目标是确保设定载荷与实际施加在样品表面的载荷一致,避免因载荷偏差导致划痕深度、临界载荷等关键测试结果失真。校准需遵循ISO 7500-1(金属材料 静态单轴拉伸试验用试验机的校准) 或设备厂商指定标准,结合 “设备自检 + 标准砝码验证" 的方式执行,具体步骤如下:
载荷传感器对温湿度、振动敏感,需先满足以下环境要求,否则校准数据无效:
温度:23±2℃(符合 ISO 3290 实验室标准环境);
湿度:40%-60% RH(避免高湿导致传感器受潮,低湿产生静电);
振动:设备附近无明显振动源(如机床、空压机),必要时置于防震台(大理石材质优先);
清洁度:校准区域无灰尘、油污,避免砝码或传感器表面污染影响精度。
清洁与复位:用无尘布蘸无水乙醇擦拭载荷传感器探头(避免划伤)、砝码挂钩,确保无油污 / 灰尘;将设备恢复至 “初始状态"(划针抬起,样品台归零);
垂直度校准:用水平仪检查样品台是否水平(平面度偏差≤0.05mm),再检查划针 / 载荷传感器是否与样品台垂直(同轴度偏差≤0.5°)—— 若倾斜,需通过设备地脚螺丝或传感器固定支架调整,避免加载时载荷分解为 “垂直 + 水平分力",导致校准偏差;
功能自检:启动设备,进入 “空载自检" 模式,观察载荷显示值是否为 0(允许 ±0.01N 偏差)—— 若显示非零,执行 “零点校准"(设备自带功能),消除零点漂移。
载荷系统校准需覆盖设备常用载荷区间(而非仅校准单个点),且需包含 “加载" 和 “卸载" 双向验证,避免回程误差(如传感器滞后导致加载与卸载时同一砝码显示值不同)。以 “0-100N 载荷系统" 为例,具体步骤如下:
登录设备管理员账号(普通用户无校准权限),在操作界面找到 “载荷校准" 或 “Sensor Calibration" 选项,选择 “手动砝码校准"(部分设备支持 “自动校准",需配合厂商专用校准模块,此处以通用手动模式为例);
确认校准模式参数:选择 “双向校准"(加载 + 卸载),设置 “校准点数量"(至少 3 个点,建议覆盖低、中、高量程,如 10N、50N、100N;若常用低载荷,需增加低量程点,如 1N、5N、10N)。
低量程校准(以 10N 为例):
用镊子(避免手接触砝码,防止汗液污染导致重量变化)将10N M1 级标准砝码挂在载荷传感器的专用挂钩上(确保砝码垂直悬空,无晃动、无触碰设备其他部件);
等待 30 秒(让载荷传感器稳定,避免动态波动),记录设备界面显示的 “实际载荷值"(如显示 9.98N);
点击界面 “记录" 按钮,保存该校准点数据;
缓慢取下砝码,等待载荷显示回归 0(允许 ±0.01N 偏差),完成低量程加载校准。
中、高量程校准(50狈、100狈):
完成高量程(100N)加载记录后,不直接取下砝码,而是先记录 “100N 卸载初始值"(仍为 99.90N);
缓慢取下 100N 砝码,加载 50N 砝码,等待稳定后记录显示值(如 49.96N,与加载时的 49.95N 对比,偏差≤0.02N);
继续取下 50N 砝码,加载 10N 砝码,记录显示值(如 9.99N,与加载时的 9.98N 对比,偏差≤0.02N);
取下 10N 砝码,确认载荷显示回归 0,完成卸载校准。
按以下公式计算每个校准点的 “绝对误差" 和 “相对误差":
误差允许范围:根据 ISO 7500-1 和设备精度等级(通常为 0.5 级或 1 级),相对误差需≤±1%(0.5 级设备≤±0.5%);若某校准点误差超差(如 100N 校准点相对误差 - 1.2%),需执行 “误差修正"。
若某校准点误差超出允许范围,需通过设备软件或硬件调整(优先软件修正,避免硬件拆解):
在 “载荷校准" 界面找到 “误差修正" 或 “Calibration Factor" 选项,系统会自动根据已记录的 “标准砝码值" 和 “设备显示值" 计算 “修正系数"(如 100N 校准点,标准值 100N,显示值 99.90N,修正系数 = 100/99.90≈1.001);
点击 “应用修正",系统会将修正系数写入载荷传感器控制模块,后续测试时自动按修正系数调整显示值(如修正后,实际施加 100N 时,设备显示 100N 而非 99.90N);
修正后需 “复校":重新加载该超差校准点的砝码(如 100N),确认显示值误差≤±1%(如显示 100.05N,相对误差小于0.05%,符合要求)。
若软件修正后误差仍超差(如传感器老化、零点漂移严重),需联系设备厂商或第叁方校准机构,进行硬件调整:
选择 “验证载荷点"(非校准点,如 20N、60N),加载对应标准砝码,检查设备显示值误差是否≤±1%(如 20N 砝码显示 20.01N,误差 小于0.05%,合格);
执行 “实际样品测试验证":用已知抗划伤性能的标准样品(如厂商提供的校准样块)进行划痕测试,对比校准前后的划痕深度数据 —— 若校准后数据与 “标准样块参考值" 偏差≤5%,说明校准有效。
校准报告需包含以下关键信息:
设备信息:型号、序列号、校准日期、下次校准日期(建议 3-6 个月,频繁使用设备缩短至 3 个月);
校准环境:温度、湿度、振动情况;
校准数据:各校准点的标准砝码值、设备显示值(校准前 / 后)、误差、修正系数;
校准人员:签字确认;
校准机构资质:若为第三方校准,需附机构 CNAS 认证资质证书编号;
报告存档:电子版存入设备管理系统,纸质版归档至实验室质量手册,确保产物测试数据可追溯(如客户审计、认证检测时需提供校准报告)。
砝码使用规范:标准砝码需定期校准(M1 级砝码校准周期 1 年),使用时避免碰撞、腐蚀(如用专用砝码盒存放),禁止用手直接接触(汗液中的盐分和水分会导致砝码生锈,重量变化);
禁止超量程校准:若设备最大载荷 100N,禁止加载 120N 砝码(会损坏载荷传感器,导致误差);
校准后禁止擅自更改参数:校准后的 “修正系数"“零点值" 等参数,普通用户不可随意修改,需设置权限保护;
异常情况处理:若校准过程中设备突然断电、载荷显示跳变,需重新开始校准(避免数据中断导致校准不准确)。
耐划痕针测试仪载荷系统的校准,核心是 “环境控制→设备自检→多量程双向校准→误差修正→验证存档" 的闭环流程,需严格遵循 ISO 7500-1 标准,确保载荷精度≤±1%。校准频率需结合设备使用强度(频繁使用 3 个月 / 次,偶尔使用 6 个月 / 次),且必须由具备资质的人员操作(如实验室认证人员、厂商技术工程师),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校准失效,影响后续测试结果的可靠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