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物自身的诸多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针焰试验结果,这些因素本质上决定了产物在 “局部微小火源" 作用下的燃烧行为(如是否引燃、燃烧持续时间、火焰蔓延速度、是否滴落引燃物等)。从产物设计、材料选择到结构工艺,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四大类核心影响因素:
材料是针焰试验结果的 “基础变量",其自身的阻燃特性、成分及物理状态直接主导燃烧反应,这是影响试验结果最关键的因素。
产物的结构设计决定了火焰作用后的蔓延路径、热传导效率及 “是否形成二次引燃",即使材料合格,不合理的结构也可能导致试验失败。
元器件排布:若易燃材料(如绝缘套管)与发热元件(如变压器、电阻)距离过近,针焰引燃易燃材料后,热量会通过元器件快速传递,导致火焰扩大。
通风与密闭性:产物内部密闭空间(如密封外壳)会导致燃烧产生的可燃气体积聚,氧气浓度虽降低,但高温可能引发材料热解,形成 “阴燃";反之,通风过好(如外壳开孔过大)会补充氧气,加速火焰蔓延。
缝隙与接缝:产物外壳或绝缘层的接缝处若未密封,针焰产生的火星或滴落物会通过缝隙进入内部,引燃其他部件(如内部线束),导致 “附加引燃" 不合格项。
生产工艺的优劣会影响材料性能的发挥和结构的完整性,进而间接影响针焰试验结果。
注塑工艺:若注塑温度过高,会导致阻燃剂分解(如溴系阻燃剂在 280℃以上易分解失效);注塑压力不足,会使材料内部产生气泡或密度不均,形成阻燃薄弱区。
挤出工艺(如电线电缆绝缘层):挤出速度过快或温度不稳定,会导致绝缘层厚度不均,薄处易被针焰烧穿;冷却不充分,材料内部应力未释放,易产生裂纹。
压制工艺(如 PCB 板):压制压力不足或温度不均,会导致基材与阻燃层结合不紧密,针焰作用时分层,火焰沿层间快速蔓延。
产物生产后的存储、使用状态及环境老化,会导致材料性能衰减,影响试验结果(尤其针对已出厂或长期使用的产物)。
热老化:产物长期处于高温环境(如电机内部、灯具附近),阻燃剂会挥发或分解(如无机阻燃剂氢氧化镁吸潮后失效),基材分子链断裂,导致阻燃性能下降,原本合格的材料可能变得易燃。
湿热老化:在高湿环境中,材料易吸潮,一方面降低自身热稳定性,另一方面可能导致阻燃剂与基材剥离,形成 “阻燃失效区"。
紫外老化:户外使用的产物(如充电桩外壳、光伏组件绝缘层),长期受紫外线照射,材料表面降解、脆化,阻燃层破损,针焰作用时易被引燃。
针焰试验本质是评估 “产物应对局部微小火源的能力",其结果由 **“材料本质(能否抗燃)+ 结构设计(是否助长燃烧)+ 工艺控制(能否稳定性能)+ 状态保持(能否长期抗燃)"** 共同决定。其中,材料的阻燃体系是基础(决定 “能否点燃"),结构与工艺是关键(决定 “燃烧后是否蔓延"),状态与老化是时效因素(决定 “长期是否合格")。只有四者均满足标准要求,产物才能通过针焰试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