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焰试验不合格,本质是材料或试样在模拟 “局部微小火源" 作用下,未能达到标准规定的阻燃要求(如持续燃烧时间过长、火焰蔓延超出限定范围、引燃周边引燃物等)。其原因需从材料本身特性、试验操作规范性、试样状态、设备因素等多个维度拆解,具体可分为以下四大类:
这是针焰试验不合格最主要的原因,材料的成分、结构直接决定其燃烧行为,具体包括:
未添加或阻燃剂不足:
塑料、橡胶等高分子材料本身多为易燃物(如聚乙烯、聚丙烯),若未添加阻燃剂(如溴系、磷系、无卤阻燃剂),或添加剂量低于临界值,无法形成有效的阻燃屏障(如隔绝氧气、抑制自由基反应),遇针焰易持续燃烧。
示例:普通 ABS 塑料(未改性) vs 阻燃 ABS(添加 15% 溴系阻燃剂),前者遇针焰会快速燃烧,后者可在火焰移开后 10 秒内自熄。
阻燃剂选型错误或配伍不当:
不同阻燃剂适用场景不同,若选型与材料基材不匹配(如将适用于 PVC 的阻燃剂用于 PP),或多种阻燃剂混合后发生 “拮抗作用"(相互削弱阻燃效果),会导致阻燃失效。
示例:在 PP 材料中单独添加磷酸酯类阻燃剂,若未搭配协效剂(如滑石粉),阻燃效率极低,难以通过针焰试验。
阻燃剂分散不均:
生产过程中(如注塑、挤出),阻燃剂未充分分散在基材中,形成 “局部阻燃薄弱区",针焰作用于该区域时,材料易被引燃并蔓延。
示例:电缆绝缘层中阻燃剂团聚成颗粒,针焰接触团聚处时,热量集中导致绝缘层快速烧穿。
部分材料基材先天阻燃性极差,即使添加少量阻燃剂也难以满足要求:
厚度不足:
试样厚度过薄(未达到标准规定的最小厚度,如部分标准要求≥1.6尘尘),火焰易穿透材料,导致热量快速传递,无法形成自熄条件。
示例:家用电器外壳塑料件为减重设计过薄(仅 0.8mm),针焰作用后直接烧穿并持续燃烧。
表面或内部缺陷:
试样存在气泡、裂纹、杂质(如金属碎屑)等缺陷,火焰易在缺陷处聚集热量,加速燃烧;内部杂质还可能成为 “助燃剂"(如某些金属杂质导热快,导致局部温度骤升)。
即使材料本身合格,若试验过程未严格遵循标准,也可能导致 “假性不合格" 或真实不合格(因操作偏差放大材料缺陷):
火焰高度 / 温度不达标:
针焰试验要求火焰高度稳定在12mm±1mm,火焰顶部温度需达到950℃&辫濒耻蝉尘苍;10℃(部分标准为 750℃)。若燃烧器气阀调节不当(燃气 / 空气比例失衡),导致火焰过短(<11mm)或温度过低(<940℃),可能掩盖材料缺陷;反之,火焰过高(>13mm)或温度过高(>960℃),会超出标准要求的 “微小火源" 强度,导致合格材料误判为不合格。
燃烧器角度 / 距离偏差:
标准要求燃烧器与试样表面呈45° 角(或垂直,依标准而定),火焰顶端与试样受火点距离为5mm±0.5mm。若角度倾斜过大(如 60°)或距离过近(<4.5mm),会增加火焰对试样的热输入,导致燃烧加剧;距离过远(>5.5mm)则热输入不足,结果失真。
试样尺寸 / 形状不标准:
未按标准裁切试样(如长宽高未达到规定尺寸,或边缘未打磨平整),导致受火面积、热量传导路径异常。
示例:GB/T 5169.5 要求试样为 “长 125mm× 宽 13mm× 厚(3-13)mm",若试样仅长 100mm,火焰蔓延至端部的时间缩短,易判定为不合格。
试样安装位置错误:
试样未固定在标准夹具上,或受火点未对准 “最薄弱区域"(如元器件引脚附近、绝缘层接缝处),导致测试部位不具代表性。
示例:测试电缆绝缘层时,未将试样固定为 “水平受火",而是倾斜放置,火焰因重力作用快速蔓延,导致不合格。
温湿度 / 氧气浓度异常:
标准要求试验环境温度为23℃&辫濒耻蝉尘苍;5℃,相对湿度45%-75%,氧气浓度 21%(正常空气)。若环境温度过高(>28℃)或湿度过低(<45%),材料水分含量低,更易燃烧;若试验箱内通风不良(排烟系统故障),导致氧气浓度升高(>22%),会加速火焰蔓延。
引燃物放置错误:
部分标准要求在试样下方放置 “引燃铺垫物"(如两层医用纱布),评估材料燃烧滴落物是否引燃周边物品。若铺垫物距离试样过近(<20mm)或未铺平,滴落物易快速引燃铺垫物,导致附加不合格项。
试样的 “时效性" 和 “存储状态" 也可能导致试验不合格,尤其针对已生产或存放一段时间的产物:
热老化:材料长期处于高温环境(如电机内部、灯具附近),阻燃剂可能分解(如溴系阻燃剂在 120℃以上逐渐失效),或基材分子链断裂,导致阻燃性下降。
示例:使用多年的电线电缆,绝缘层中阻燃剂挥发,针焰试验时无法自熄。
湿热老化:在高湿环境中,部分阻燃剂(如无机阻燃剂氢氧化镁)易吸潮,导致其在基材中分散性变差;同时,水分会加速材料降解,削弱阻燃效果。
紫外老化:户外使用的电子电气产物(如充电桩外壳),长期受紫外线照射,材料表面降解、脆化,阻燃层破损,遇针焰易燃烧。
针焰试验机的核心部件若未校准或故障,会导致测试条件失控,进而影响结果:
燃烧器堵塞或磨损:燃烧器内孔(标准直径 0.5mm±0.1mm)因燃气杂质堵塞,或长期使用后磨损扩大(>0.6mm),导致火焰形状不规则(如火焰歪斜、分叉),热分布不均。
测温装置失准:K 型热电偶未定期校准,实际测量温度与显示温度偏差>15℃,导致火焰温度未达到标准要求却误判为达标,或反之。
计时器误差:计时装置精度不足(误差大于0.1 秒),导致火焰施加时间(如标准要求 30 秒)实际为 35 秒,延长热作用时间,导致材料燃烧加剧。
当针焰试验不合格时,建议按以下优先级排查:
优先排查材料本身:检测材料的阻燃剂含量、分散性、基材类型(通过红外光谱、热重分析等),这是最根本的原因;
其次核查试验操作:复现试验过程,检查火焰参数(高度、温度)、试样安装、环境条件是否符合标准;
最后确认试样状态与设备:检查试样是否老化、受污染,设备核心部件(燃烧器、测温仪、计时器)是否校准合格。
通过系统性排查,可精准定位不合格根源,针对性优化(如调整材料阻燃配方、规范试验操作、更换老化试样等)。